近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一些美白祛斑產品導致消費者汞中毒,化妝品安全問題再次引發媒體關注。15日,記者探訪石市化妝品市場,發現存在“牌子雜、差價大、‘高仿’濫”等亂象。
報道后,石市工商部門很快采取行動,對化妝品集散地進行拉網式檢查,查出四大問題,暫扣12種問題品牌產品。
用16元買到的“高仿品”(左),與正品一比,長得也太像了一點兒
親驗“高仿”
16元買到超市標價八九十元眼霜
記者15日走訪省會化妝品批發零售店時,在南三條批發市場一家日化店里,發現了一款“相宜本草”眼霜,賣價之低讓人不敢相信。
“零售25塊錢,要是批發,更便宜!”日化店女店員信誓旦旦地說,“這肯定是正品。”記者發現,這款眼霜包裝完整,從外表看跟超市賣的沒什么兩樣。而在超市里,這款眼霜標價八九十元。
記者走訪發現,出售該款眼霜的商店還有幾家,批發價也在15元到18元不等。記者最終以16元的價格買了一支。
專柜驗貨16元眼霜原是“高仿”
隨后,記者撥打了該產品客服電話,工作人員介紹,該品牌只在專賣店和大型超市、商場出售,一般不出貨到日化店。
記者帶著這款眼霜來到一家大型超市的該品牌專柜。一對比才發現,記者購得的眼霜包裝盒上的花紋、文字印刷粗糙,且顏色發暗,字體不一。“正品不可能這么便宜,進貨都比這貴很多呢。”專柜一名張姓工作人員說。
“可以肯定,你買的眼霜就是假貨。”昨日,石市橋東區工商局的一位執法人員說,在接到舉報后,工商部門對記者購物的賣家進行了檢查,發現賣家無法明示該款眼霜進貨渠道,相關資料也不齊全。
工商突查
揪出四大問題暫扣12種品牌產品
16日,發出關于化妝品市場亂象的報道后,工商部門在南三條太和日化城這一全市主要化妝品集散地展開拉網式檢查。昨日,記者從石市橋東區工商局獲悉,178戶商家受檢,通過查看三證(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衛生許可證)和對產品外觀檢查,執法人員發現了四大問題。
1、無中文標示
市場上韓國、法國的化妝品比較走俏,消費者很容易被包裝盒上的外文單詞迷惑,認為盒子上都是外文單詞的產品即是正品。工商部門介紹,所有進口化妝品必須有中文標示,并標注進口化妝品衛生許可證批準文號。檢查過程中,工商部門暫扣了兩種外包裝無中文標示的化妝品,并已立案查處。
2、使用醫療療效用語
“祛痘”、“祛癬”,這類化妝品“功能”估計很多消費者都不陌生。然而,工商部門介紹,這類具有醫療功效的用語不得出現在化妝品的包裝宣傳上。在此次拉網式檢查中,共查出4個品牌化妝品存在此類問題。
3、產地不明,造成誤導
“香港某公司監制”、“法國某公司監制”,化妝品包裝盒上,這樣的用語并不少見,但是仔細一看,就能發現產地寫著國內某地。工商部門介紹,這也是不允許的,因為這樣的語言會讓消費者誤認為該公司在國內設有分廠,造成宣傳誤導。
4、假冒名牌
在檢查中,工商執法人員還從產品外觀、色澤、氣味等進行判斷,辨別出一批假冒偽劣產品。外包裝粗制濫造,氣味刺鼻、證件不全、涉嫌假冒的產品,被暫扣3個品牌、78件產品。
據了解,因為以上問題,僅南三條太和日化城內,就有12種問題品牌產品被工商部門暫扣。
產品流向
低價產品多流向縣市小店及網店
化妝品市場上存在著很多問題產品,這些產品共同的特征就是價格低廉。那么,這些便宜的小品牌化妝品都流向何處、有可能為哪些消費者帶來危害呢?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些低價化妝品主要流向了周邊縣市的小型日化店和社區綜合商店。
“我在小縣城開了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生意不錯。”記者詢問一名拎著大包來采購化妝品的女士,她甚至并不認為自己進“高仿貨”有什么不妥,“就算用高仿貨,也不會出問題的。”
此外,石家莊周邊縣市,如欒城、趙縣等地的小商販也到石市的批發市場進貨。“還有一些小區的綜合超市也來,每次不多要,但常來。”在南三條太和日化城,一位日化店女店員告訴記者,這些化妝品除了在實體店里有售外,不少網店也會賣,“我們有幾個老客戶,都是開網店的。”
昨日(5月21日),記者采訪到中國化妝品營銷研究中心副主任谷俊,他曾做過一個化妝品超標產品區域檢測,發現大多數超標產品潛伏在縣級市,中小美容院更是那些不知名品牌、包裝簡陋的超標化妝品的重點消費地。這與記者走訪發現的批發貨產品流向基本吻合。
專家提醒
購買進口化妝品認準“CIQ”
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秘書長張京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化妝品時,要盡量選擇來自正規渠道、品牌信譽好的產品。
“超市、商場的產品,是經證件審查后才進入的,消費者不一定都是專家,能辨出真假,但是多了這一環節會讓消費者購物更放心。”張京原說。
工商部門提醒市民,買化妝品不要貪圖便宜,如果對產品存在疑問,可以登錄國家或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網站,輸入信息進行查詢。此外,在購買進口化妝品時,要認準“CIQ”(中國檢驗檢疫)標志。
據了解,夏季來臨,各種美白產品進入熱銷季,工商部門還將繼續對流通領域的化妝品進行檢查,以確保給消費者一個相對安全的購物環境。